作者: 李春潤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0-12-08 10:14
下班回家,推開房門,餐桌上一筐子剛出鍋的大饅頭深深吸引了我。饅頭圓潤光亮,松軟暄騰,色澤白中顯黃,一看就是沒有添加劑的小麥面的本色。一股甘香味道撩開了我的胃口,便急忙品嘗起來,那種來自天然的面香、筋道、味正的口感,使我有些陶醉。
饅頭是我們北方人的家常飯,然而,在40年前,能吃上一個白面饅頭,那可是一種奢望了。那個年代,由于肥水不足、土地貧瘠、種子質差等因素,小麥產量低,一年一人分不到幾斤麥子,因此,地瓜窩頭就成為當時的主食。也只有過年過節,才能吃到一頓白面做的饃飯。
為了生計,每到收麥季節,我就和對門的小伙伴合作,頂著炎炎烈日到處撿拾麥穗。一個麥季下來也能收獲二三十斤小麥,這也不舍得打牙祭,要扛到集市上賣掉換成錢,買些學習用品或者衣服之類。
自從實行了生產責任制,小麥產量有了大幅提升,廣大農民才告別了“地瓜飯、地瓜饃、離了地瓜不能活”的困窘生活,吃上了期盼已久的白面饃。這一跨越歷史的進步,讓城鄉老百姓無不歡欣鼓舞,感覺生活好像上了天堂。所以,城鄉饃店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,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特別是上班族的生活。然而,隨著時間的推移,成品饃吃著越來越不入口了,最終也沒了原有的味道。原因何在?一個公開的秘密,是商家為了讓饃饃外觀好看,在面粉里添加了增白劑,在蒸熟過程中還用了硫黃,和面也是機器里過幾遍,出來成型即可。所以,這樣子做出的饅頭只有外形、沒有原有的真味。因此,我們家就再也不在市場上買饃吃了,開始自己蒸饅頭吃。
還甭說,我家內當家的還真有一手蒸饃的好功力。從和面、發面到盤面,再到揉成饅頭,幾道工序她都是熟練操作,舒展自如,才使得我家吃上了自己做的又香、又筋道、原汁原味的大饅頭。
時代在變,生活也在變,越變越覺得自然的好吃,原味的對口。呼吁讓人們的生活回歸自然,還我們一個純潔、綠色、環保的生活吧!